《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作者: 时间:2013-10-04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The Basic Principle Introduction of Marxism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及人文社科

学时学分:48学时(理论36学时,社会实践12学时),3学分

课程代码:bg080001

教学单位:社会科学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学等本科各专业

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在全国各高校开设的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作用。

课程内容:本课程除绪论外,共设七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二、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四、五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全面、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六、七章)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教学要求:本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旨在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将来能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本大纲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第4版教学内容编写。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以便组织教学。为培养大学生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了解”内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

二、课程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目的要求:

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时代背景、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熟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3.了解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列宁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本章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基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本章内容,对理解和把握整个课程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这样才能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1.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意识的本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特点与形式;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认识与实践意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熟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形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度、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3.了解意识的起源;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教学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形态;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意识的起源与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特点与形式;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方式的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认识与实践意义;质、量、度、量变、质变;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目的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而这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这就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去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1.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熟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真理的含义。

3.了解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内容: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

2.真理

真理的的含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真理的检验标准。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熟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国家的实质;社会意识结构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国家的实质;社会意识结构的内容: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1.掌握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与根本原因。

2.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劳动力商品化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方法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工资;

3.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内容: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在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1.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熟悉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3.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目的要求:

本章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视角,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通过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创建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1.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熟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3.了解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目的要求:

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掌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三、教学时数分配

表1理论课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内容

理论课时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4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3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合计

36

表2社会实践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

1

专题社会调查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公平等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或由学生采取个人单独完成和小组集体完成两种方式,对教师指定的问题独立设计调查方案,利用节假日自己深入到农村、厂矿企业、城市社区、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6

2

完成专题社会调查报告

在教师具体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对调查得到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思考,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对优秀调研报告评奖或编印成册,并推荐发表。

3

3

专题社会调查报告

讨论交流会

依据调查报告,集体讨论交流,并由教师做评价性总结报告,最后使学生对所调查问题达成一致认识,以此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3

四、主要参考书及文献

1.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秉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曹普澄、张素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1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教学方式

1.课堂授课。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专题讨论课。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并锻炼其演讲能力与思辨能力。

3.布置课后阅读书目及课程论文作业。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写作能力。

4.社会实践课。注重形式创新,开展多样化的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结合,提高实践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评价考核方式,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讨论课是否发言或积极参与、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考勤与纪律等。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沈阳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