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我国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主干课,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重要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其传授效果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困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效果亟待提升。
一、影响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其主要特征是,一方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加之社会上与日增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腐败现象等,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方面带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也给大学生带来困惑和迷惘,网上大量的暴力黄色信息、反动言论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解释、引导,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所不能回避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一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其次是原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许多内容交叉重叠,学生认为虽然学习了几门课程,但都是在重复同一个东西,调动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第三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实践,缺乏时代感、超前性,学生学习的兴趣索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由于学科的不断整合,目前缺少能准确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教材。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对事业的忠诚度。毛泽东曾指出:“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
教师对所授原理内容必需纯熟。讲课要自然流畅、行云流水般熟练。这就要求教师有专业的修养,不仅对原理,而且对原著熟悉,讲课语言既要专业又要幽默风趣。教师对业务不熟练,就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继而导致学生对理论课丧失兴趣。
教师应该从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学习新知识和接触新事物。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中,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信息社会与学生共生互学、共同成长,教学相长才能实现。教师对于那些上课积极性高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和鼓励来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表面上有点刻意迎合学生兴趣而不以教师引导为主之嫌,但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平等的气氛下进行交流。为此,教师需要丰富和优化讲课素材,把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相对有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原著中的案例要原汁原味地讲出来,使学生对革命导师心生崇敬,对导师的原理产生兴趣;二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材料和统计数据。上述素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而结合社会热点,丰富教学素材就必须依靠教师个人努力和教学单位的集体智慧。除了用于导入课程内容的相关素材以外,教师收集素材还要特别注意那些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部分,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和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等问题为主。这样,可以为教学相长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问题,即如何让自己能够胜任课程。教师参加培训是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高校所拥有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尽可能多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又要以这些学位点为平台或基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他们的综合学科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参加培训的次数毕竟有限,教师要想真正打破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局限,就要在自我提高上花大力气。这是教师打破知识结构单一化和专业化瓶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要解决好中学教材和大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切块分担,每一个教育区间实现一个教育目标,不再采取目前简单重复的做法。
其次,现有方案中不同课程的重复也要克服,做到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进一步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从几年来实践课教学的情况看,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已经明确,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找到达到目的的科学、实效、可行、经济的途径和办法。如个别学校开辟实践课教学基地,把学生带到校外教学基地亲身感受火热的生活,让理论在实践中复活,未免不是好的办法。但大量的教学经费及校外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让多数学校停下了脚步。留在校内,可行的办法就是组织学生讨论,演讲、阅读文献,撰写读书心得和社会调查报告等。教师要在校内做好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保证,让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而使理论得以升华并对实践予以指导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和办法。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上,单向性活动算不上互动,因为那是一方的参与同另一方的被动应付。双方相互作用是互动的应有之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一定是双向的,既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又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讨论。
加强和改进高校“原理”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针对“原理”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采取“专题讲座”的方法,即将课本分解为若干专题,紧扣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讲解;还可采取“案例法”,即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此外,“课堂辩论法”也比较适合“原理”课的教学,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还可以运用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小品录像、社会调查等授课方式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结合理论内容,把提问的切入点引向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上。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交流的热情,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依托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点来形成特定的氛围,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总结和思想引导统一起来。另外,课堂教学互动还应该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比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微博互动、MSN或QQ等即时聊天、电子邮件来往等方式,使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并准确把握他们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信息反馈。
(四)创新考核方法
考试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过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常常出现一种现象:平时上课人头寥寥,考前复习人头攒动,抄抄背背,就能拿个好成绩。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认真投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出勤、课堂表现、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进头脑、入人心,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本着“强化平时,淡化期末”的原则,规定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30%,缺课一节扣5分,作业一次给20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酌情给10分等。其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更多体现在“情商”上而不是体现在“智商”上。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强烈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否具有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的亲情、友善和感恩,分数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考试体系从现行的应试教育考试体系中独立出来,改百分制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评分制,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评判即可。
总之,就目前来看,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然而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