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矛盾思维同系统思维相结合,是邓小平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这在邓小平理论探索过程和他的治国方略中有鲜明体现,突显其思维方式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邓小平;思维方式;特征
Essay on Th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 Ping Philosophy Thought
Peng Lei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contradiction thinking and systemic 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 Ping scientific thinking. T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was clearly reflected throughout h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cies.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embodied the modern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his thought.
[Key word]Deng Xiao Ping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独树一帜,并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一系列战略构想和英明举措,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与其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不仅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采用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遵循的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把两者融合和贯穿于观察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这种把矛盾思维同系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
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都属于辨证思维,都是辩证法有关世界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根本观点的逻辑展开,但两者依据的观点和方法有很大差异。矛盾思维依据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是运用对立统一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依据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它源于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科学认为,世界是由许多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科学重点是开放系统,认为系统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也是系统内部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由于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偶然性有时会对系统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我们从多层次、多视角考察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时,偶然性的作用远比从单一层次考察,要丰富和重要的多。系统科学采取的方法,是以自始至终关注整体为特征,对事物不是先分析后综合,而是部分通过整体为中介发挥作用,着重对系统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系统观点和方法具有广泛性,所谓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类系统进行最佳设计、最佳选择、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获得最佳效益。系统科学还为系统思维方式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主要原则。重要概念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信息、控制、反馈、环境、开放、封闭等。主要原则有相互作用原则、等级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等。系统思维和矛盾思维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运用矛盾思维通过抓住主要矛盾便于把握重点;运用系统思维通过结构和功能分析便于把握全局,它们的相互结合是当今方法论思想发展的大趋势。这种趋势在邓小平理论和他的治国方略中有鲜明体现。
邓小平通过关注系统论思维在理论探索和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坚持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1](P17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个科学体系,重在把握其精神实质。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2](P382)“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1](P118)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说过“生产力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4]他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基本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说,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这种为求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把握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系统内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同时,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开放、动态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年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1](P179)他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认识的实际成果凝结成邓小平理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从方法论上可以归结为用矛盾思维界定问题,以系统思维做出回答。邓小平从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出发,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经验证明,靠封闭和墨守成规搞不成社会主义,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成转向改革,不然,生产力就无法快速发展,就很难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浓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这个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根本途径,“四个坚持”是政治保障。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遵循的主要方法和原则。邓小平认为这个方法和原则应包括:⑴放眼世界,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他指出,抓住机遇比“为达目的先创造条件”更易于达到目的,抓不住机遇,就很有可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当今中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运用系统思维,考虑我国建设事业作为开放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如何抓住有利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的问题。⑵改革开放必须“整体谋划,梯次推进”。我国改革是全面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应遵守整体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为了贯彻这一原则,他运用了梯次推进的策略方法,比如选择农业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抓住了要害,牵住了“牛鼻子”。因为,农业对中国至关重要,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农民贫困,农村不安定,整个社会就不安定。正是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创造了条件。又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审慎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考虑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先搞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实际的物质利益,从而提高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积极性。如果首先或贸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极易造成动乱,使改革夭折,原苏联的改革已有教训。但是,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牵扯的面很广,必须审慎地进行,不能一下子大干起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根本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⑶一系列的“两手抓、两手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与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包括惩治腐败都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说,搞四化建设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否则就会失败。一系列“两手抓、两手硬”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看,是为了调控和纠正各种偏差,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系统”的各方面工作(诸系统或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具有良好循环的有机整体。⑷要大胆尝试、大胆闯、走一步、看一步、及时反馈、总结教训、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这里包括着大胆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和及时反馈这样三个基本环节,构成一个反馈系统。深圳经济特区的开发,是邓小平亲自试点的光辉范例,深圳遵循他的关于“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向外向”的指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实现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在引进外资、技术和出口创汇两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前面,发挥了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深圳的试点经验得到了他的肯定,他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个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P372)此外,还有他强调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等等,都是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辨证关系。这三者中,每两项都可以构成矛盾,但三者的辨证关系需要用系统思维来回答。中国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各国都努力把发展当第一要务的情况下进行的。当中国改革开放时,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尝试改革,但后来都失败了。国际反动势力一直挤压并诱惑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对当今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的思路就很明确:发展是中国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步骤、措施和力度,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避免大的社会动荡;“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2](P244)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还要靠发展来保证。他强调指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人民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这一条,就稳如泰山。”[2](P35)邓小平还认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看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面是不够的,还要明白它们之间不是三分天下的关系,必须密切关注它们关系的变动的实际进程,区别不同的情况,可能在某个时期某种形式下,三者中某一个会问题突出,会成为矛盾的焦点,成为“压倒一切”。这样就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围绕邓小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来看,更凸显其思维方式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